这位友人,大概率是得到了某种传承,并且沉溺其中,对世俗的事情提不起兴趣。
甚至有可能是世俗中的事情,影响到了他,才伪装成了一个把家产败光的浪荡子弟。
这位举人,很显然也不是看他可怜,而是感受到了他身上有奇特之处。
文人,最会伪装自己,也最会美化自己。
特别是他们写的文章,完全不能相信。
因此,虽然从文章上来看,这位举人兴致高雅,对待身边人可以说是十分的大方。
但实际上,从一些细节能看出来,这位举人其实是很有野心的,但是时局太乱,正是改朝换代之际。
空有野心抱负,却没有施展的空间。
并且这位举人虽然文笔不错,也写的一手好字,但这不能证明什么。
能在乱世之中明哲保身,就已经很不容易了。
只看一个人的一面之词,肯定是不行的。
不过,距离现在有这么多年,事实究竟如何,已经无法考证了。
宋岳能感受到,这位举人对于那兰亭集序的真迹,绝对不是一点想法都没有。
没有想法,才是一件怪事。
这兰亭集序,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。
只是沾染一些因果?这举人怎么会害怕?
但具体是怎么回事,宋岳不太清楚,这书上记载的很片面。
也可以说书上的记载没有什么参考价值。
这位举人写的这些东西有些太主观了。
宋岳感兴趣的只有两件事,第一就是这个书上关于兰亭集序的内容,究竟是真是假?
第二就是,这本书究竟是怎么从国内跑到国外来的。
很明显收藏这本书的这个人,并不清楚书上记载的内容是真是假,也不清楚兰亭集序的价值。
根据宋岳的判断,那位庄园的主人只是因为喜欢图书,所以才把这本书当成收藏品,但具体是怎么到那位庄园主人手中的就不得而知了。
毕竟人都已经去世了,那个庄园主任的儿子,显然也不知道这本书的价值。
毫无疑问,这本书之前的某个主人绝对是国内的某一位藏家。
在华国,这本书绝对辗转多人之手,有很多不同的主人收藏过这本书。
那么问题就来了,这本书曾经的主人,是怎么看待这本书上内容的呢?
不论这些人信与不信, 关于这本书上的内容,都没有大范围的传播。
关于兰亭集序有很多不一样的传说,但是没有任何一则传说,有和这位举人还有他的友人有关系。
最关键的是,唐太宗的墓,根据现有的发掘情况来看,是没有被盗掘过的。
因此有很多不同的传言,认为兰亭集序在其他人的墓中,或者是已经遗失了。
毕竟是一部书法作品,保存不易很容易损坏,如果真的在唐太宗的墓中。
不说别的,单单是从唐朝初期传承到唐朝末年,如果一直放在墓中的话,大概率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。
外界没有任何相关的传言,可能性不算很多。